一、环境工程专业
1)专业定位
环境工程专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工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环保企业、工矿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营、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如下: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2)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及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包括水、气、固废、物理性污染防治知识和技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具备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
(3)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备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在不同职能团队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并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具有获得中级技术职称的能力;
(5)具备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与时俱进,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历史沿革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于1980年,为青岛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和品牌学科。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工程专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本学科现拥有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6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环境生态工程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能源与环境装备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冶金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科创办至今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3000余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308人。近三年,培养硕士研究生90余名,本科生200余名。毕业生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已成为山东省环保及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专业发展历史见表1。
表1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历程
年份 |
内容 |
1980 |
环境工程专业建立 是山东省第一家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环境工程专业之一 |
1995 |
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是山东省最早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
2004 |
获得同等学历硕士培养权和工程硕士授予权 |
2007 |
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
2011 |
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依托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
2012 |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 |
2013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青岛市重点学科 环境工程教学团队获青岛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
2016 |
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骨干专业 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 |
2018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 环境支部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
2019 |
环境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2020 |
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省内第二家 获评首批山东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基地 |
3)特色优势
(1)本专业是工程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需求。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对本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提出重大需求。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大。
(2)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严格按照本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相关要求,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培养。
(3)本专业教学团队具有极强的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与产业化能力,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校友资源丰富,拥有优越的校企实训资源。
(4)本专业在水污染控制及污水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生态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与管理等领域具有研究优势。
(5)2018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为省内相同学科唯一。2019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4)专业现状
(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
环境工程 |
专业代码 |
082502 |
修业年限 |
4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1980年 |
所在院系名称 |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
孙英杰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1.02 |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
学位/ 学历 |
博士/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和近三年 主讲的本科课程 |
研究方向: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与修复、生活垃圾填埋及渗滤液处理 近三年主讲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影响评价》等。 |
近三年教学科研 代表成果 (限10项) |
1.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基于有机废物的Cr(VI)污染生态处置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二等奖,1/5,2019); 2.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阶梯式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环境工程高素质创新人才(一等奖,12/19,2018); 3.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基于OBE教育模式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研究(二等奖,10/16,2018); 4.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沼渣基高效含Cr(IV)土壤修复菌剂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二等奖,1/2,2016);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稳定化飞灰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二噁英(PCDD/Fs)溶出和转化特性及机理研究(编号:51978350,2020.01-2023.12,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稳定化飞灰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重金属溶出特性与机理研究(编号:51678315,2017.01-2020.12,主持); 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沼渣协同硫酸亚铁协同处置含Cr(VI)土壤的机制研究(编号:ZR2018ZC2364,2018.06-2020.12,主持)。 |
(3)专业骨干教师基本情况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行政职务 |
主讲课程 |
研究方向 |
孙英杰 |
男 |
1971.02 |
教授 |
副院长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与修复 |
郭一令 |
男 |
1962.06 |
教授 |
|
环境学 |
乡村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
张延青 |
女 |
1963.06 |
教授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夏文香 |
女 |
1969.01 |
教授 |
|
环境工程原理 |
海岸带石油污染修复 |
管锡珺 |
男 |
1964.03 |
教授 |
|
污水处理新技术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王 娟 |
女 |
1965.05 |
教授 |
|
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施雪卿 |
男 |
1985.12 |
教授 |
|
环境工程导论 |
工业废水处理 |
张华伟 |
男 |
1980.08 |
教授 |
|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 |
气态污染物协同脱除 |
柳知非 |
女 |
1969.09 |
副教授 |
|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 |
大气污染控制 |
张大磊 |
男 |
1982.08 |
副教授 |
|
水处理新技术 |
土壤污染修复 |
谢经良 |
男 |
1969.11 |
副教授 |
环保实验室主任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薛 梅 |
女 |
1967.07 |
副教授 |
|
海绵城市与雨水资源化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刘 杰 |
女 |
1980.12 |
副教授 |
系副主任 |
环境规划与管理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张宜升 |
男 |
1982.04 |
副教授 |
系主任 |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 |
大气污染控制 |
齐元峰 |
男 |
1985.10 |
副教授 |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赵建伟 |
男 |
1988.12 |
副教授 |
|
环境影响评价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李卫华 |
男 |
1989.01 |
副教授 |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赵 飞 |
女 |
1988.08 |
副教授 |
|
环境毒理学 |
新兴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及机制、生态和健康风险评价 |
张建华 |
男 |
1992.06 |
副教授 |
|
水处理新技术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兰云龙 |
男 |
1990.12 |
副教授 |
|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 |
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麻薇薇 |
女 |
1990.03 |
副教授 |
|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 |
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与综合废水生物毒性评价研究 |
宋天文 |
男 |
1990.11 |
副教授 |
|
环境工程原理 |
环境生物化学过程研究 |
孔巧平 |
女 |
1990.06 |
副教授 |
|
清洁生产审核 |
环保功能材料研发 |
张焕云 |
女 |
1973.06 |
讲师 |
|
环境影响评价 |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
王亚楠 |
女 |
1987.10 |
讲师 |
|
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
(4)教师学生风采或学生活动(附照片,限5项)
图片 |
 光大-青岛理工环境技术研究院揭牌 |
专业负责人孙英杰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 |
 青岛理工大学——新泽西理工学院2019暑期学校结业 |
|
|
 2019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二等奖2项 |
环保志愿者进小学校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