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1)专业定位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为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应用、外语读写及信息获取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获得工程师专业素质训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领域,承担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等工作。毕业5年后能成为本专业业务骨干,并能够通过升学、继续教育或其它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职业能力。
2)历史沿革
青岛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1964年开始办学,197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山东省特色专业(2010),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6),2016年成为山东省立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2018年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校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专业。本专业2009年6月首次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2014年6月顺利通过复评,2019年6月又通过了与工程教育认证实质等效的专业评估认证。2019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本科生有683人,已为社会培养了四千余名本科毕业生。目前本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十三五期间立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
3)特色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1964年开始办学,197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2)2010年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2016年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4)2016年成为山东省立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
(5)2016年获得山东省土木一流学科建设(核心专业);
(6)2018年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校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专业;
(7)2009、2014、2019年连续三次以优秀成绩通过建设部本科专业评估(认证);
(8)2019年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群核心专业;
(9)2019年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10)是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专业,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11)本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在校内外建立了长期稳定、条件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15个;
(12)建有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平台,“地表水源水质深度处理工艺仿真”获得山东省虚拟仿真金课,并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13)重视国际视野的培养,先后与德国、挪威、美国、日本、韩国等二十个国家30余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等活动。
4)专业现状
(1)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
给排水科学与 |
专业代码 |
081003 |
修业年限 |
4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1964年 |
所在院系名称 |
环境学院 |
(2)专业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
毕学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9.03 |
|
专业技术职务 |
教授 |
行政职务 |
院长 |
学位/ 学历 |
博士/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和近三年 主讲的本科课程 |
研究方向: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 主讲本科课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水质工程学II》。 |
近三年教学科研 代表成果 (限10项) |
1.2017-202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城镇生活杂用水水质保障与安全供水关键技术及应用(250万); 2.2017-2020年主持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再生水制冰造雪高品质提升处理技术(271.66万); 3.2020-2023年主持国际合作重大科技项目-欧盟伊拉姆斯(Erasmus+)项目(100万欧元); 4.2017年获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 5.2018年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6.201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 7.编撰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团体标准; 8.申请发明专利-低温下多段进水多级缺/好氧的污水生物脱氮处理方法; 9.申请发明专利-反应分区可调的两级缺/好氧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 10. 指导学生作品获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银奖。 |
(3)专业骨干教师基本情况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行政职务 |
主讲课程 |
研究方向 |
李金成 |
男 |
1969年5月 |
副教授 |
副院长 |
《水质工程1》、《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给排水技术前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研究生课程《给水处理原理与技术》、《水处理应用案例》 |
水质深度处理、新型高级氧化和海岸带污染治理技术 |
刘长青 |
男 |
1973年12月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 |
《水质工程学》(Ⅱ)(本科)、《水处理原理与技术》(研究生)、《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新技术》(博士) |
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
吕谋 |
男 |
1965年11月 |
教授 |
|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I》、《给水排水管道系统1II》 |
给排水系统分析、优化及计算机应用 |
赵方超 |
男 |
1987年4月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市政工程系主任 |
《水泵与泵站》、《水质工程1》,研究生课程《污水处理原理与技术》、《污水处理技术与应用》 |
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膜污染控制技术 |
董深 |
女 |
1983年3月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
《水工程施工》(本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本科)、《给水排水管道工程》(Ⅰ、Ⅱ)(本科)、《水系统优化技术与应用》(硕士) |
主给排水系统分析与优化、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杨唐 |
男 |
1990年6月 |
副教授 |
|
|
污水处理过程环境效益及风险评估 |
李红卫 |
女 |
1966年12月 |
教授 |
|
《流体力学》 |
给排水系统分析、优化及计算机应用研究、生活垃圾处置、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工程规划 |
周利 |
男 |
1963年9月 |
教授 |
|
《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
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
苗群 |
男 |
1962年1月 |
教授 |
|
《水泵与泵站》、《水工程施工》 |
水环境系统分析及水污染控制 |
柳超 |
女 |
1979年11月 |
讲师、硕士生导师 |
|
《水泵与水泵站》、《水工程施工》 |
水环境系统分析及水污染控制 |
刘志强 |
男 |
1963年9月 |
教授 |
|
《给水排水管道系统I》、《给水排水管道系统1II》(本科)、《污染减排与资源化技术》(硕士)和《水处理新技术》(硕士) |
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 |
赵丹丹 |
女 |
1988年02月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Ⅰ、Ⅱ)(本科)、《水处理实用技术》(硕士) |
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
赵小二 |
男 |
1989年 |
副教授 |
|
|
污染水文地质、水资源与水环境 |
闫博引 |
女 |
1992年07月 |
|
|
|
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及高级氧化技术 |
肖利萍 |
女 |
1970年12月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
《水质工程学》(下)(本科)、《给水排水管道工程》(Ⅰ、Ⅱ)(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概论》(本科)、《城市水工程运行与管理》(本科)以及水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硕士)、《矿山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硕士) |
污废水处理与资源化 |
朱明章 |
男 |
1989年6月 |
副教授 |
|
《流体力学》(本科) |
环境流体力学 |
徐杰 |
男 |
1991年9月 |
副教授 |
|
|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
赵宝秀 |
女 |
1978年10月 |
副教授 |
|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城市规划原理》两门本科生课程、《给排水理论》研究生课程 |
水环境污染修复治理理论与技术 |
程丽华 |
女 |
1973年8月 |
教授 |
|
《水质工程学II》(本科)、《水工艺设备基础》(本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本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硕士)和《水处理应用案例》(硕士) |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
杨延栋 |
男 |
1990年5月 |
讲师 |
|
《流体力学》(本科) |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 |
曹敬华 |
男 |
1963年 |
教授 |
|
|
水处理技术、难降解废水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 |
尹志轩 |
女 |
1988年1月 |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院长助理 |
|
污水生物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
武桂芝 |
女 |
1974年11月 |
副教授 |
|
《流体力学》(本科)、《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本科)、《污水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硕士)、《污染环境修复技术及案例》(硕士) |
水环境数学模拟、地下水污染防治 |
潘凯玲 |
女 |
1990年8月 |
副教授、硕导 |
|
《水质工程学Ⅱ》、《工程流体力学》 |
污水生物处理与环境微生态 |
王晓东 |
男 |
1987年3月 |
副教授 |
|
|
城市水环境虚拟传感器技术、污水处理厂数字化技术基础及技术应用 |
赵伟华 |
男 |
1988年 |
副教授 |
|
|
环保水处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 |
张成 |
男 |
1990年9月 |
讲师 |
|
|
多孔介质中气-液两相流 |
蔡言安 |
男 |
1986年 |
硕士生导师 |
|
《水质工程学II》(本科)、《泵与泵站》(本科)、《泵与风机》(本科)、《水系统优化技术与理论》(硕士) |
饮用水净化技术,污水再生及高级氧化技术 |
李冬桂 |
女 |
1962年9月 |
副教授 |
|
《流体力学》(本科),《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本科) |
|
(4)教师学生风采或学生活动(附照片,限5项)
图片 |
1.系部分教师合影
2.第二届中国“互联网+”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
3.举办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和谐项目暑假夏令营
4.给排水学生和老师赴斯里兰卡科隆坡参加IWA国际会议
5.给排水学生赴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参加暑期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