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刘长青教授团队的“基于铁-壳聚糖微珠的活性污泥系统及富集副球菌的方法”(专利号:ZL 202310886837.X)技术专利,以550万元的价格完成成果转化。
刘长青教授团队历经长期钻研,成功获取此项发明专利,该专利旨在攻克低碳氮比污水处理中的碳源消耗大、脱氮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等难题。团队研发的新型铁-壳聚糖微珠耦合微生物系统,对铁还原/氨氧化功能菌-副球菌实现了77.8%的高效富集。在零外加碳源情况下,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脱氮效率可提升至90%,脱氮功能微生物活性提高35%以上,该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村生活污水的脱氮处理。长期以来,刘长青教授团队秉持“学以致用、服务民生”的科研态度,深耕污水低耗高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长效治理等领域,积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近五年,团队在相关领域授权专利20余件,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硕博生超36名,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7余项。
刘长青表示:“我们积极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专注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成果的落地转化,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投身污水处理事业。目前,团队已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福建百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荣成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建筑大学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构建了‘高校科技研发—院所成果集成-企业工程应用’的产学研协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在不断创新技术的同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与落地,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助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
此次成果转化是学校在科技领域创新能力的有力体现,充分展示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布局,着力构建高效、顺畅、严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确保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无缝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学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驱动力。(撰稿:栾亚男、刘荣稳;审核:刘长青、路成刚)